- · 广西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8/04]
- · 《广西社会科学》投稿方[08/04]
- · 《广西社会科学》期刊栏[08/04]
张寿橙:一个“蕈”字 引出的八百年社科冤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张寿橙,中国食用菌专家 ,龙泉人。今年已经87岁。 因为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在卷十四中引用《龙泉县志》五条时,少了“宋志”两个字,导致其后代学者们都认为“五金之矿、青瓷
张寿橙,中国食用菌专家,龙泉人。今年已经87岁。
因为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在卷十四中引用《龙泉县志》五条时,少了“宋志”两个字,导致其后代学者们都认为“五金之矿、青瓷、韶粉、采铜法”等技术是明代的发明。源自南宋何澹,被写进《中国香菇栽培史》的香蕈185字,解开了一把时代之锁,也理顺了火爆法采矿技术的时间轴。
为什么会被误解成明代之事呢?原因是,明朝正统年间,时任浙江参政的陆容(1436-1494),在写作《菽园杂记》时,引用《龙泉县志》中的五条,並在附注中注明:“以上五条。引自龙泉县志”。由于当时《龙泉县志》仅有南宋一部,陸容未注明是“宋志”,所以后来人引用都以为是明朝的事。由于南宋《龙泉县志》刻印太少,自清乾隆时即已缺失,无法澄清。
这一错,就把中华民族的矿冶工业,特别是用火爆法采矿的历史辉煌误解八百年了。火爆法采矿是以薪柴烧爆矿石后,冶炼其银、铜、铅等金属,制成净铜、净银上交统一制成流通的货幣。其必须以肉眼识别矿脉,然后将岩石烧爆后凿取,每人一天凿一篓,约三十斤,然后用刚炭堆叠,连绕六日六夜,使铜液溢出,再将矿石在碓臼后过磨,再经水搅洗,最后炼成为“十分净铜”。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浙西南以龙泉、庆元、景宁、云和以及遂昌所产白银几占全国三分之二。地方政府由于矿税太重,难以应对,曾气走了遂昌知县汤显祖,逼死云和知县刘洁。明朝正统之后,矿民起义,屡遭镇压不止,遭至完全封禁,继续追杀,大量坑民逃亡外省深山老林搭寮种香菇,而成菇民。而各县志书、宗谱等,恐受连累,不再记入此事。一段光辉的矿冶历史就此被湮没了!以至自明正统以后,所有国内外史料,地方志,《天工开物》《四库全书》等均因陆容“少写二个字,误解八百年”造成时代之错。
作者丨张寿橙
蓝媒联盟:龙泉市融媒体中心
“少写二个字,误解八百年”的观点提出后,先后约请西泠出版社编审江兴佑、云和陈惠民、庆元吴鸣翔等十多人进行研讨,大家获得了一致性地认定,认为此事确是如此。
再查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也将“五金之矿、采铜法”这五条,当作明朝。
查史料:明成化《处州府志》龙泉卷“山川”项载:《唐书.地理志》云:“孝义山在县西五十里出铜今不复有”。“豫章山在县南二十里嘗出铜今无”。证明唐代龙泉已产铜。非常巧,赵彦卫在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写的《云麓漫钞》卷二中的火爆法采矿,恰在福建省松溪县。松溪与庆元山水相连,这二县宋代一度为龙泉县所属的松源乡与东平乡。且所写火爆采矿与龙泉何澹高度一致。
同时,我们在研究香菇历史时,惊奇地发现,诺大的中国唯龙庆景云四县菇民区原住民称“香菇”为“香蕈”。这个“蕈”字在陆容引用《龙泉县志》五条时,将香蕈185字中的11个“葚”字,以为写错了,改成“蕈”字。并说:陈达叟《山蔬谱》中,将其写成“蕁”,就更不对了。其实这个“蕈”字,在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写的是“椹”南宋何澹写成“葚”,陈达叟写成“蕁”陈仁玉《菌谱》写成蕈,都是对的。正好印证了不同年代对“蕈”字的同音变化。再看何澹185字中,鲜香菇采下后是用竹丝穿挂起来烘干的,因为那时香菇还不多。可以证明这185字出自宋人之手。五条中既然香蕈出自宋代,其它四条也就是宋代了。
他在1960年,出版了建国后我国第一本《香菇栽培方法》。2007年,被选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香菇分会荣誉会长。所著五十多本香菇专著已由上海、福建、浙江、广西、吉林等省市农科院和农业大学图书馆收藏。
打开网络,明朝的五大发明,“火爆法采矿”赫然在目。
编辑丨季卓奕
以下为他的观点
还有洪咨夔,临安人(1176—1236)《大冶赋》成书于1209年,写了火爆采矿情景,与何澹、赵彦卫三人在史料上,高度链接,形成互补。
“全错了”!错在朝代上。这五条是南宋嘉定二年何澹主编的《龙泉县志》上写的,是宋人写唐宋之事。
张寿橙(右)
文章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gxshkxzz.cn/zonghexinwen/2022/071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