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西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8/04]
- · 《广西社会科学》投稿方[08/04]
- · 《广西社会科学》期刊栏[08/04]
聚焦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李映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铁器》此次荣获一等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通“物质”铁器、“技术”铁器、“文化”铁器的三个层级,廓理清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铁文化发展史。这本专著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铁器》此次荣获一等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通“物质”铁器、“技术”铁器、“文化”铁器的三个层级,廓理清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铁文化发展史。这本专著出炉的背后还有哪些故事?我们与他进行了对话。
记者:在这本专著出炉以前,您准备了多少时间?
李映福:这本书从选题敲定到最后成稿,历时七年多。其实我以前主要是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西南考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0年以后,自己的研究兴趣慢慢地转到冶金考古领域,特别是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冶铁考古。
这些年来,我先后主持过巴蜀地区战国秦汉铁器研究、成都冶铁遗址调查、成都平原早期冶铁与古代社会等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和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等,这些基础工作,为在宏大的时空框架内讨论铁器考古,特别是西南地区铁器的生产和社会变迁积累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我们团队曾经连续两年在邛窑遗公园开展基于我们考古发现汉代冶铁炉的汉代冶铁技术复原实验,是中国甚至世界范围首次开展的基于考古发现的生铁冶炼实验。通过这些项目和相关科研的积累,这本专著的问世,应该是水到渠成。
记者:具体到专著成稿,这个过程对您和团队而言是否艰难?
李映福:困难还是挺多。当我们建立起了铁器解读的思路--一是物质的铁器,二是技术的铁器、三是文化的铁器,紧接着就面临材料的收集与分析。我们查阅了大量考古发掘报告,并通过报告编写者或考古项目领队以及各地的考古机构,得以广泛系统的收集铁器资料,有时甚至到考古工地、文物库房去翻找,然后细致的绘图、拍照。
铁器及其冶炼生产大多在历史文献中留有蛛丝马迹,因此也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信息。早期铁器大多是考古发掘出土品,通过刊布的考古报告可以较系统的收集,但传世的铁器大多保存在全国各地的公园、寺庙等名胜古迹,为了收集这一类的材料我们足迹遍至山西、山东、湖南、湖北、广西、福建、云南等地。除此以年,近十年来,我们团队在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开展了系列的冶铁考古田野调查、发掘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才最终完成这部60余万字、300余幅高清图片,集纳余件铁器文物的专著。
记者:接下来还会开展类似的研究吗?
李映福:铁器考古研究肯定会一直进行下去,这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能够使社会、学界更多地关注铁器考古,也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对铁器考古感兴趣的人才。
我们团队首次以冶金考古为选题,首次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与此同时我们还获得了教育部“冶金考古课程体系和高水平国际团队建设”项目、科技部“冶金考古中英文教材编写”项目等,汇聚了英国、丹麦、日本、俄罗斯、泰国等世界一流的冶金考古学者,共同探讨包括中国西南地区在内的欧亚地区冶金技术与社会变迁等前沿问题。
未来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世界冶铁技术起源与欧、亚、非的早期社会形态以及冶铁技术在西南山地、东南亚的传播和铁器与西南、东亚南社会变迁的专题研究,力争在未来三四年形成创新性的成果。
【来源:四川在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gxshkxzz.cn/zonghexinwen/2022/0122/621.html